河南县域经济网商丘讯(黄波 通讯员 周明欣)“我们村最先发展起来的是工业。村内建有打火机产业园区,吸纳10多家打火机厂入驻。打火机产业的发展,带动了物流运输、餐饮服务等产业,这几年,我们又通过土地流转,推进了高效农业的蓬勃发展。目前,俺村走出了一条多业融合的发展之路,实现了富民强村。”11月16日,在夏邑县会亭镇西街东村宽敞明亮的村党群服务中心,说起产业发展,正在整理脱贫攻坚资料的村党支部书记马义海侃侃而谈。
据马义海介绍,西街东村现有宏福塑胶、星海塑胶等打火机厂11家,转移农村劳动力1400多人,不光本村适龄人口能实现全部就业,还吸纳了周边村800多人。
“打火机厂的工资高,开注塑机的工人,一个月挣个七、八千块钱都正常。我爱人苏二云在星海塑胶有限公司自动组装生产线上班,每月工资都在5000元左右,比我的工资高的多了。”聊到务工收入,西街东村支部副书记郭彦辉说。
在西街东村经济能人高金辉创办的夏邑县宏福塑胶有限公司,记者看到在一幢幢标准化厂房里,注塑、焊接、组装、充气、调火、印刷等各个车间的工人都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。因为怕耽误工人工作,记者没有打扰他们。在最后的包装车间,看到几个老人有说有笑地在插盘装箱,活计不那么紧张,记者就过去和他们攀谈起来。
打开了话匣子,几个老人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,话语间满满的幸福与满足。
“俺几个年龄都在70岁以上,挣钱多的活干不了,就在这插个盘挣点钱。”78岁的从胜思和老伴都在厂里干插盘,从胜思说。
“在这儿,俺几个说着话拉着家常干着活,一天也能挣个三十五十的,比闲着强。”该村76岁的老党员李永国说。
“我是村里的贫困户,俺干的这个插盘工作,在厂里工资是最低的,但一年也能挣个一万多块,稳定脱贫不成问题。”该村贫困户孟庆明说。据了解,该村贫困户35户89人已于2019年全部稳定脱贫。
“我这个企业,现在有工人460多名,除我们村的工人外,还有外村甚至外乡镇的工人。年发放工人工资在1400多万元。这些钱,都会转化为社会财富。”陪同采访的宏福塑胶的老板高金辉说。
打火机行业虽然红火,但在该村也有转行的。马海燕、马伟等人原来也是办打火机厂的,后来就“转战”服务业了。
马海燕现在开办了一家家庭宾馆,三层小楼里,有住宿、洗浴等服务项目。“前几年我因身体原因,从打火机行业退出,开了一家宾馆。这几年会亭镇人流量大,我家宾馆的客房年平均入住率在80%以上,每年挣个10多万吧。虽然比做打火机挣钱少,但不用那么操心,也挺好。”马海燕说。
马伟从打火机行业转到物流运输业,则是看到物流缺口大,更有前途。他用办打火机厂挣来的资金,购买了货运卡车,开办了一家物流公司,收入也很可观。青年农民高向伟、郭洪杰等人利用本村打火机产业的优势,和几个小青年一道创办了电商工作室,每年在线上销售打火机4000多万只以上。“会亭镇能连续两年被命名为‘中国淘宝镇’,也有我们的功劳。”郭洪杰说。
据统计,在打火机这一主导产业的带动下,西街东村发展个体工商户96户,带动310多人就业。
西街东村有2139人,耕地面积1450多亩,人多地少,侍弄土地按照一些群众的说法,就是“四两生铁动动炉”,群众种地的积极性不高,土地产出效益自然就低。为提升土地效益,村支部书记马义海、村支部委员李保华等人流转土地700多亩,开展良种繁育大葱等高效作物种植。村支部副书记郭彦辉依托紧邻药都亳州的优势,积极和亳州的药材经销商联系,流转土地50多亩,尝试发展麦冬、白芷、白术、丹参、金银花等中药材种植,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。在郭彦辉的带动下,该村经济能人张启林、韩凤英等人也投入到发展中药材种植的行列中来,通过滚动发展,该村中药材种植发展到560多亩,并成立了瑞农中药材种植合作社。这560多亩的中药材,流转了70户群众的土地。群众把土地交给合作社,不仅每亩土地每年可得700元的租金,平时还可以到中药材种植基地里务工挣取工资,一举两得。目前,该村1200多亩土地实现了规模种植,占耕地总数的83%。
该村村民童超峰,常年在上海等地务工,收入不错。但前几年他家里的3.6亩耕地,是他的一块“心病”,每年夏收秋种,他都要往返几次回家,不仅耽误挣钱,往返路费、花费,都比土地收益多。土地流转后,他专心在外务工,年收入增加了8000多元。该村村民郭满意平时在本村的打火机厂开注塑机,以前每到农忙,他都要请假去忙活他家1.6亩土地的收种。因为耽误生产老板不高兴,自己收入也受影响。“土地流转后,我家不仅能得到租金,而且我能专心的务工了,收入增加了一大截。”对此,郭满意说。 (投稿邮箱:sq@henance.com 商丘热线:13592378365)
(责任编辑:黄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