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县域经济网商丘讯(黄波 通讯员 陈承华 从众) “五子”上阵年丰岁稔仓廪实,依靠科技产业发展钱袋鼓。夏邑县曹集乡21岁的新型职业农民陈阳创办的“陈阳家庭农场”已建成400多亩的种养基地,发展设施农业、精品农业、景观农业、创业农业,依靠高端科学技术进行立体化种植的名贵花卉、草莓、火龙果、食用仙人掌等,每年带动50余户农民增收致富。
初冬的阳光明媚而和煦。11月23日,曹集乡党委书记刘亚坚定地说:“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教诲,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,我们因地制宜,乘势而上,全面实施充电换脑子、谋划金点子、扛稳粮袋子、装满钱箱子、闯出一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子。”
如何让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?把粮袋子扛稳,把自己的饭碗子端牢?曹集乡党委、政府把充电换脑子、谋划发展金点子放在突出位置,采取多种形式,组织乡村干部通过座谈会、专题理论宣讲、访谈教学、现场培训等,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头脑,思想更解放,视野更开阔。同时,和县农广校联姻,开展农民教育培训,聘请县农广校专家教授、农技师开办绿色证书中专班、高素质农民技术培训班,及时传授草莓、西瓜、大棚蔬菜实用技术,农民需要什么技术就立即传授什么技术,遇到什么技术难题,农广校科技专家及时组织会诊,解决问题。通过培训,目前已有200多名科技土专家,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,全乡形成学科技,用科技的高潮,拿到打开致富之门的“金钥匙”。
僵化保守的老脑子换了,发家致富的鲜点子、金点子就多了。曹集乡位于县城东部,毗邻县城,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,扛稳粮袋子,鼓起群众的钱箱子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。曹集乡党委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询于刍尧,谋划发展,以“五星”支部创建为引领,依靠科技和农村乡土人才调整产业结构,在鼓励群众做好小麦、玉米、大豆等农作物种植的基础上,把农民群众的粮袋子扛稳,又结合实际,闯出一条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子,形成新的发展模式。
被评为“全国乡村治理先进村”、“河南省文明村镇”等荣誉称号的曹集乡冉庄村,聚焦“一村一品一组一业”,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,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“冉庄生态产业园”,重点打造悦景山庄、生态游泳馆、水上乐园等特色产业,年创收300多万元,带动120多名群众就业。同时,筹资500多万元建成的冉庄食品厂,生产的独具特色的冉庄腊肠、冉家水饺畅销大江南北,长城内外。
彭寨村干部群众换了脑子,想出发展产业金点子,积极探索出了“一村一品+特色产业”高质量发展模式,稳步推进草莓种植产业园、葡萄种植产业园及8424优质西瓜种植产业园建设,采取“合作社+公司+农户”的经营发展理念,建成草莓长廊,集休闲、观光、采摘为一体的高科技园区,拥有占地25亩的草莓蔬菜交易市场。曹集乡党委、政府委托县农广校和草莓种植协会,在该村建立300多亩科技种植示范基地,开辟田间课堂,做好产前、产中、产后全程跟踪服务。
曹集乡政府乡长吴中原高兴地介绍说:“通过换脑子、谋划金点子,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科技水平和致富能力,年丰岁稔仓廪实,群众的粮袋子更实了,钱箱子更鼓了,安全感幸福感更高了!” (投稿邮箱:sq@henance.com 商丘热线:13592378365)
(责任编辑:王一鸣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