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主管:河南广播电视台   主办: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
  • 设为首页
  • 河南县域经济网

    城市新闻:


    听蒋士勋老人讲他的战争故事

    首页 > 商丘 > 正文

    日期:2019-08-06 15:05:30    来源:今日永城    
      战争年代,他身经百战,两次负伤,身上的弹痕至今清晰可见;和平时期,为支援国家建设,他奉献桑梓,无怨无悔。他就是曾参加过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等战役的92岁离休干部蒋士勋。
      近日,记者采访了这位已是鲐背之年的老人,他精神矍铄、思路清晰、情真意切,将那段令他心情难以平复的血色故事娓娓道来……
      铮铮男儿当如剑
      血火纷飞任其炼
      1927年,蒋士勋出生在永城蒋口镇蒋东口村一个农民家庭。1944年11月入伍,抗日战争时期,先后参加了打击日伪军的永城、萧县等战役;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淮海战役、渡江战役、解放大西南等著名战役和战斗。
      细数蒋士勋参加过的战斗,至今让他记忆尤深的是淮海战役。1948年11月,淮海战役开始时,蒋士勋任二野五十二师一五五团见习参谋,他所在的团承担阻击增援碾庄国民党军的任务。战斗打响后,双方争夺阵地异常激烈,一五五团损伤惨重,该团3800多人仅剩500人,激战进入白热化程度。在这紧要关头,蒋士勋请求上火线,但团长向他下达命令:坚守岗位,守住电话机,将战况及时传达!命令下达后,团长立即抓起机枪,冲出指挥所,然而这一去,他再也没能回来。
      “也就是三分钟时间,团长的腹部中了四五枪,才40岁,就这样倒下了……”提起团长,蒋士勋的眼眶红了。
      这位在战争年代长期担任作战参谋的老战士,在布满硝烟的前线指挥所谋划指挥,上传下达,为战斗的胜利发挥着积极作用。但对蒋士勋来说,战争不只是在指挥所工作,他也经历过九死一生和血与火的洗礼。
      1946年4月,蒋士勋调到蒋口区队任通讯员。一天晚上10点30分左右,侦察员报告说,国民党军方先觉部队两个团从萧县扑向永城。“当时,我军只有两个连的兵力负责阻击,敌我力量悬殊如此之大,加之处境恶劣,在敌人大炮、重机枪的强攻下,我和战友们进行了顽强抵抗。”蒋士勋说。
      子弹从耳边擦过,炮火映红了半边天,看着身旁不断倒下的战友们,蒋士勋心一横:不成功就牺牲,牺牲也光荣!突围!突围!突围!他拿着手榴弹就往外冲,与四面八方的敌人战成一团。狭路相逢勇者胜!手榴弹爆炸的弹片瞬间将他的右腿炸伤,他顾不上疼痛,继续突围,这时一颗子弹又从他的右胳膊穿过,他用左手向敌军掷出手榴弹。虽然最后突围成功,但是“战争的痕迹”永远烙印在他身上,73年过去了,两处弹痕仍清晰可见。
      “共产党人为什么不怕流血牺牲?因为那时候打仗没想过个人,都是为人民,有了这个动力,越是艰险越要向前!能为党和人民牺牲,我感到无比光荣!”蒋士勋说。
      14年军旅生涯,蒋士勋亲历过大大小小的战役80多场,在解放永城时,他藏在高粱地里,忍受饥饿和蚊虫叮咬之苦,只为观察敌人动向,随时随军发起攻击;在渡江战役时,他和队伍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,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长江防线,成功渡江;在进军大西南时,他穿着小了两码的鞋每天以一百五十里的速度跑步前进,脚上磨出多个血泡,脚指甲全部磨掉,至今未长出新指甲;在进军西藏中,因交通受阻,物资短缺,只能靠树皮、树叶、野草和老鼠充饥,一度有战士活活饿死,侥幸生存下来的也像蒋士勋一样因身体严重浮肿而留下病根……
      铮铮铁骨令人敬仰,伟业的铸就是无数的付出与牺牲换来的,正是因为千千万万像蒋士勋一样的抗战英雄,才有了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。不同的战役有不同的艰难险阻,唯一相同的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共同写就的感人故事。
      不忘初心跟党走
      牢记使命勇担当
      1958年,蒋士勋脱掉了心爱的军装,在战场上破敌无数的他,服从组织安排,牢记共产党员的身份,回到家乡支援家乡建设。
      当时国家经济困难,家家户户为生计发愁。作为一名领导干部,他先后担任县计委秘书、县委办公室干事、交通局副局长、马桥公社主任等职务。他始终牢记自己是共产党员的身份,克己奉公,不拿群众一针一线,即使转业也像在部队一样保持军人姿态。
      1962年,由于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,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,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,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。蒋士勋调任到城关镇任胜利居委会主任,当时胜利居委会约有1600人,看到依然有很多人家徒四壁、食不果腹,身为一名共产党员,蒋士勋的心被深深刺痛了。
      “看到老百姓吃不上饭,我特别难过,整宿翻来覆去睡不着。”蒋士勋哽咽着说。
      奈何工资有限,还有一家老小要养活,蒋士勋不可能兼顾到每个村民。怎样从根源上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呢?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,深思熟虑下,蒋士勋想到办工厂这个办法,让老百姓通过搞生产自力更生。说干就干,他去考察、跑市场……功夫不负有心人,酱菜厂、建筑队、麻纺厂、石棉瓦厂很快建好,不仅解决了当时很多人的温饱问题,还让他们有工资和分红可拿,那些曾经跟着蒋士勋工作的老人,每每提起他时,言语中都是满满的感激。
      他的成绩,有目共睹;他的努力,不为人知。为了让工厂创收,蒋士勋随身携带着麻纺厂生产的麻绳样品,骑着自行车奔波在各地联络收购点,萧县、泗洪县、砀山等地都留下过他的足迹。为了不花公家一分钱,他省吃俭用,那块陪着他走南闯北、经历炮火洗礼的手表,也被他卖掉,换成为百姓谋生活的路费……
      青山未老景色新
      言传身教育后人
      家风家教,身教重于言教,革命事业需要代代相传,对下一代的教育,蒋士勋奉献出更多热忱与爱心。
      “我们是在父亲的红色教育下长大的,父亲一辈子听党话,跟党走,兢兢业业,作风严谨,父亲这种品质也影响我们一生。”蒋士勋的二子蒋永宾说。
      1950年,蒋士勋随军进入西藏,由于西藏自然条件恶劣,加之长期营养不良,蒋士勋患了风湿性心脏病。从部队转业后,他调任到城关镇工作,当时城关镇修缮农田水利,蒋士勋未因风湿性心脏病而推诿工作,而是起到模范带头作用,他所在小组每次都能出色完成任务。由于一心扑在工作上,蒋士勋很少陪伴在妻儿身边。
      “我们和母亲在老家蒋口居住,父亲在城关镇工作,虽然他每月只回家一次,但很关心我们兄妹四人的生活和学习情况,总教育我们要学好文化知识和技术,以后为建设国家作贡献。”蒋永宾说。
      在孩子们眼中,蒋士勋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,在最困难的时期,一棵白菜吃三四天,半篮子蒜吃一个星期是他们全家生活的真实写照,即使处在这种十分艰苦的生活环境下,蒋士勋还是坚持让四个孩子读完了高中。
      受蒋士勋影响,从小在他身边长大的孩子们,对军人有一种特殊的情感。他们看着父亲曾经获得的一枚枚荣誉奖章、一本本荣誉证书,听着父亲讲述他当年南征北战、血染战场的场面,便越发向往军旅生活。
      高中毕业后,蒋士勋的长子蒋永宜和二子蒋永宾子承父志毅然去新疆当兵。“好男儿就是要当兵,临走的那天晚上,父亲嘱咐我要报效祖国,我暗暗发誓一定要为父争光!”提及当兵的初衷,蒋永宾说道。
      1982年,蒋永宾来到新疆和静县,成为部队的一名卫生员,由于表现出色,团里决定让他留在团卫生队,就在这时,他做出一个让很多人吃惊的决定:响应部队号召去中苏边境进行构筑防御工事施工!
      蒋永宾和战友们施工的地方位于昆仑山上,人烟稀少,开车到最近的县城需要两天时间,由于气候极其恶劣,蒋永宾和战友们时常吃不到蔬菜,他们白天过着“早穿皮袄,午穿纱,围着火炉吃西瓜”的生活,夜晚睡在挖的地窝里休息。“每当坚持不下去我就想到父亲战胜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,这种精神就像灯塔一样为我照亮前方的道路,让我从未想过放弃。”蒋永宾说。
      转业后,蒋永宾在商丘供电公司工作,由于工作能力较强,多次被评为“先进工作者”“安全生产十大标兵”等,并发挥“传、帮、带”精神为单位培育新人。
      “我们一家人经常聚到一起开‘家庭会’,对于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,父亲会一一指点,他是全家学习的榜样,孩子们在他的影响下也立志做对社会有用的人,他们很争气,全都是大学生。”蒋士勋的女儿蒋永凤告诉记者。
      英雄事迹彪青史,传承尚需后来人。蒋士勋交给子女保管的军功章,成为红色基因传承的纽带。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年代,身处任何位置的蒋士勋始终兢兢业业,时刻牢记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。“无论作为军人还是共产党员,只要为了党和人民,我做什么都是值得的。”追忆起过去,蒋士勋目光坚定。 

    (声明: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,如是转载内容,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。如发现政治性、事实性、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。)
    (责任编辑:黄波)

    下一篇: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团委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
    上一篇:商丘市副市长岳爱云巡视公开招聘教师笔试考场

    关于我们 |本网动态 |人员名单 |版权声明 |广告服务 |联系我们 |法律顾问